农民的“贴心人”——记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土资源与农田水利研究所副所长葛岩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5日 编辑:机关工委工会工委审发 来源:辽宁职工报
   “民以食为天”,一年到头,农民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粮食的丰收。

  

  这两年,朝阳市建平县昌隆镇东井村村民方自忠由衷地感到高兴,他说:“原来每亩地一般打个500公斤左右,这两年即使遇到干旱也能收1000公斤,这都是膜下滴灌的功劳。”

  其实,这两年因膜下滴灌而感到高兴的不仅仅是方自忠,和他一样受益的辽宁农民还有千万之多。

  看着农民一张张笑脸,葛岩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作为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土资源与农田水利研究所副所长,20年来,葛岩与农田为伴,为农田的稳产增收保驾护航;与农民同甘共苦,奔走在抗旱一线,也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农民增收的“财神” 百姓“菜篮子”的“守护神”

  辽宁是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3。2015年7月中上旬,我省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有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小值,大部分地区连续20天无有效降雨,旱情之严重可想而知。

  形势严峻,但有一组数据却足以令我们欣喜。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丰”。其中,降水严重不足的辽宁以14.2%的粮食产量增幅位居全国首位。

  当这样一组数字摆在葛岩面前时,她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对她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平时再苦再累,付出再大,当收获来临的时候都变成了幸福的事。”葛岩说。

  2011年,为保证全省粮食生产安全,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千万亩灌溉”工程,同时将国家在我省实施的“节水增粮行动”融于其中,整个工程项目覆盖全省14个市,重点涉及辽西、沈阳康平、法库地区。

  “千万亩灌溉”和“节水增粮行动”,不但让千万亩农田喜获丰收,而且保障了城乡居民千家万户“米袋子”和“菜篮子”的供应,稳定了价格。

  农田丰收,农民开心;粮食、蔬菜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老百姓在看似一切平常中享受着幸福生活。为了实现这些,葛岩流了不少汗水和泪水。启动工程,必须有资金保障。为了争取到资金支持,作为项目组成员,葛岩全程参与项目的前期策划、实施方案编制、现场查勘及全省各个项目县的方案审查和示范区的建设等工作。“节水灌溉,农田增产,农民幸福,这是天大的事,马虎不得,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不辜负领导的嘱托和广大农民的期盼。”接到任务的葛岩暗下决心。

  那段时间,为了使项目尽早落地,葛岩几乎“长”在单位。她和同事对实施方案和报告写了改、改了写,从一个标点到一句话,再到一节一章都仔细推敲,细心琢磨。正在项目冲刺的关键时刻,因病卧床4年的母亲又住院了,她只能返回老家匆匆看了一眼母亲,就返回到单位加班。

  葛岩把牵挂装在心中,继续加班加点地工作。为了节水增粮示范区的建设,她要亲临一线,深入到田间地头,充分掌握交通、电力、水源、灌溉条件等一手资料,锦州北镇市的廖屯镇兴隆村、大祖村就是她常去的示范区。2014年7月,正值雨季,在去这两个示范区的途中,车辆几次陷入田地路边的泥地里,推出来没几步又陷进去了。由于车辆不能继续前行,他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着泥水进入项目示范区,拿到第一手资料。

  努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方案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审查。仅这一个项目,就为我省争取了水利部36亿元资金的支持。消息传到辽宁,这样农民又会有一个好收成,大家欢欣鼓舞,击掌相庆。

  通过葛岩和同事的前期努力工作,我省千万亩灌溉和节水增粮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截至去年5月,我省已完成节水灌溉工程750万亩,我省农民“靠天吃饭”的情况已经得到初步改变。就连“十年九旱”的朝阳市也建设了滴灌工程270余万亩,保障生产取得了明显效益。昔日的“望天田”变成了“保障地”。北票市一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节水滴灌工程,不仅使每亩地能增产350公斤,还能节约50%左右的用水量、25%左右的化肥用量,减少了面源污染,农民都很赞成。”

  细心的专家 粗心的妈妈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学农田水利专业出身的葛岩,称得上是行家里手。

  2011年到2013年,葛岩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完成了“辽西北农业干旱防御与抗旱减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3年来,她带领项目组下基层、入田地、搞试验,终于实现了预期目标。

  由于多个项目同时实施,工作中,“白加黑、5+2”她已习惯,更不放过一点一滴的时间,孩子英语辅导班外,时常见到她带着笔记本电脑写报告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水利部主持召开的项目验收会上,该项目获得综合评价等级为最优(7A级)。“这个项目完成的水平高、创新性强、成果丰富,体现了辽宁水利科技实力。”水利部专家和水利厅领导给予了高度认可。项目组提出的“辽西北地区旱情等级标准及监测预警与评估系统”在2014年大旱中成功应用,为辽西北地区旱情的及早识别、旱情评价、发布干旱预警及采取抗旱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旱灾损失。

  “管灌+微喷带”灌溉模式,也是葛岩积累实践总结而出的抗旱灌溉措施。这项成果于2012年在朝阳市建平县推广示范了550亩,用于烤烟、黄瓜、药材等多种作物,结果显示,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30%~50%,每亩增收几百元不等。如今,该技术在全省节水增粮工程中应用8万余亩,增产1260万公斤。

  一项项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田间地头,葛岩在分享着丰收喜悦的同时,也力求突破,尽最大可能为农民造福。

  在葛岩心里总是想着农业生产需要她做啥,农民需要她做啥。作为我国严重缺水省份之一,随着时间的发展,我省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加快、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的趋势,影响范围从农业向工业、生态领域扩展。为了改变干旱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重威胁,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抗旱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从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转变。项目实施中,葛岩提出的省级抗旱规划编制导则,被水利部采纳,使得我省抗旱相关技术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葛岩由此也成为了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并多次参与水利部有关全国抗旱规划的编制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她紧紧围绕全省节水灌溉和防旱减灾领域的技术瓶颈和突出需求,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与规划设计工作。先后在节水灌溉、河道治理、灌区改造、抗旱及节水增粮等方面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省水利重大规划与设计项目20余项,使全省节水与抗旱重点工程争取到数亿元的项目资金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就是葛岩,一名普通的水利科技工作者,她用努力与付出获得了辽宁省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第九届辽宁青年科技奖和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水利事业的奉献之心,续写着水利战线上的生动篇章。

  

  • 下一篇:
  • 上一篇:

附件下载